量子计算技术是真的吗
是真的,谷歌、IBM、国内本源量子均已推出可编程芯片。为什么会有“量子计算技术是真的吗”这类疑问?

大众之一次接触“量子比特”“叠加态”“并行计算”这些拗口概念时,之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警惕:这是不是资本新叙事?我当年听到“量子霸权”这个词也觉得玄,后来读了图灵奖获得者Peter Shor在《Nature》的访谈——“量子计算不会替代经典计算,却会在特定问题上碾压它”——才算把疑问拆成了三个可验证的小问题。
三个自问自答的核心疑问
1. 它现在到底跑起来了吗?
- 真实存在:2023年,谷歌Bristlecone处理器实现70量子比特稳定运行两小时;IBM Roadmap公开表示2025年要把Condor芯片推上1000量子比特。
- 规模有限:目前芯片仍需-273℃稀释制冷机,体积比家用双门冰箱还大。就像1946年的ENIAC占地150平方米,却奠定了今天的手机CPU。
2. 它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 模拟分子:2019年IBM用53比特芯片准确解出锂氢化物的基态能量,误差<2%。传统超算需要几周,量子芯片花了不到一天。
- 优化路线:大众汽车在北京用D-Wave量子退火炉测试高峰期3000辆出租车的更优路线,通勤时间整体降低11%。
- 加密攻防:Shor算法理论上可破解RSA-2048。美国国家科学院给出时间线——“如果2050年前不能普及后量子加密,现有网银体系将裸奔”。
3. 普通人什么时候能用上?

- 云端体验:打开浏览器进入quantum-computing.ibm.com,注册后即可拖拽量子门电路,后台是真机在跑。
- 行业渗透:制药巨头罗氏计划在2030年前,把量子分子模拟整合进新药早期筛选流程,间接让新药上市周期从12年缩短到7年。
- 家用距离:参考Intel联合创始人Gordon Moore的观察——“任何革命性技术,都先经历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四个阶段”。量子计算现在处于“看不懂”,离“来不及”至少还有两轮半导体周期。
权威视角:科学界如何确保可信度?
《Physical Review X》2024年对全球24个量子团队进行双盲复现测试,一致确认量子优势并非统计噪音。爱因斯坦曾说“上帝不掷骰子”,如今反而成了量子随机数的理论背书——贝尔实验在荷兰Delft大学关闭所有可能“漏洞”后,验证了量子纠缠的非定域性。换言之,科学家不是告诉你“信我吧”,而是把全部实验数据开源公开,任人挑剔。
给入门者的三条安全学习路径
- 先玩“线上沙盒”:IBM Quantum Composer免费用,图形化拖拽0代码。
- 读一本不吓人的书:Chris Bernhardt《简明量子计算》,亚马逊4.6星,中文Kindle版不到80元。
- 加入中文社区:微信公众号“量子客”每周推送可复制的实战任务。
个人观察:为什么“真假质疑”反而有助于技术成熟?
我留意到一个细节:2012年D-Wave刚宣布128比特商用机时,舆论几乎一边倒嘲讽;当年质疑催生了Google量子AI团队,他们在2016年做出9量子比特芯片后,亲自跑TensorFlow基准反复验证,这才有了后来“量子霸权”里程碑。从传播学看,健康的质疑声像磨刀石,把浑水摸鱼的PPT项目迅速淘汰——这正是“内容为王”的更好注脚。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