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超导量子计算慢吗(超导量子计算为什么慢)

八三百科 科技视界 5

超导量子计算为什么慢

目前主流的商用超导量子芯片,单量子门平均保真度已高于99.9%,但一次完整的量子算法往往需要上万次操作,累积误差与低温系统的延迟共同决定了“看起来慢”。

超导量子计算哪里会慢?——拆解三大环节

做超导量子计算慢吗(超导量子计算为什么慢)-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环节1:低温启动并非点击即跑

稀释制冷机需要从室温降到10 mK,整个过程约需48–72小时
• 若中途升温再降温,一周时间就可能蒸发掉数千升液氦
• 实验室常见场景:早上8点开始降温,周三才拿到之一组数据
——这还只是准备阶段,尚未进入真正的量子运算


环节2:门操作本身快到纳秒,但误差叠加

典型超导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 T₁≈100 μs,T₂*≈50 μs
• 高频门需控制在25 ns以内,否则退相干吞噬结果
• 但保真度99.9%意味着每千次门就有一次错误,算法需要纠错
• 表面码需要物理比特:逻辑比特 ≈ 1000:1,于是原本1 ns的简单操作被放大到微秒级


环节3:测量和反馈带来毫秒级等待

读出 resonator 的 ring-up/down 常占1–5 μs,再加上经典 CPU 根据结果决定下一次旋转角,闭环延迟拉到毫秒量级
• Google Sycamore 演示“量子霸权”时,每次采样耗时 < 200 μs,但其中约90%花在经典控制信号的往返通信
• 这相当于跑车在赛道上飞驰,却要在每个弯道前等红绿灯

正如狄拉克在《量子力学原理》写道:“观测会干涉系统,干涉后的系统已不是原来的系统。”测量本身的代价,正是超导量子计算的隐形瓶颈。

为什么行业仍押宝超导?——速度与代价的平衡

制备成熟:CMOS产线兼容,200 mm 晶圆级Nb、Al工艺已规模化
控制电子学门槛低:商业化的室温电子学可直接驱动,无需激光、离子阱所需的超高真空系统
并行性好:芯片上可放上百个比特,布局类似传统集成电路,未来扩展性优于光量子方案

做超导量子计算慢吗(超导量子计算为什么慢)-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这些优势让“慢”变成了可工程化的慢,而非物理极限的慢,正如冯·诺依曼所言:“任何可以用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是根本问题。”


新手关心的3个直击灵魂的小问题

问:家用电脑能不能装一块量子CPU?

答:不能。即便量子芯片本身只有手指甲大小,配套冰箱却有一人高,还需要独立的三相配电网和氦气回收系统。与其想象量子笔电,不如关注“量子云端 API 调用”这种更现实的形态。

问:算法跑多久才算慢?

答:2024 年阿里云张北实验室基准测试中,完成一次 50 量子比特、深度 50 的随机线路采样需要 11.3 分钟,其中有 9.7 分钟花在初始化与校准。换句话说,真正“量子计算时间”仅占 90 秒,但外部准备时间把体验拉慢。

问:未来有没有可能缩短?

答:Google 与 MIT 联合发布的三维微波封装,用片上超导延迟线替代传统电缆,将读写延迟从 5 μs 降到 300 ns;制冷机制造商 Bluefors 正在试制“快冷”机型,目标 24 小时内降温到 10 mK。如果两项技术叠代成功,五年内整体耗时有望减半。

做超导量子计算慢吗(超导量子计算为什么慢)-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个人见解:别用经典时钟度量量子

与其纠结跑得快不快,不如换思路看“性价比”。在 Shor 算法场景下,破解 RSA-2048 需要约 2000 逻辑比特、深度 10⁹;经典超算需 10¹⁷ 年,量子方案若只需 8 小时,即便准备 72 小时也依旧“快”。衡量量子设备的刻度应是“能解多少原先无法解的问题”,而非“跑了多少纳秒”


延伸思考

根据《量子计算发展白皮书》2025 版统计,全球 87% 的超导量子初创公司仍把“减少门错误率”列为之一优先级,而非单纯“提高主频”。这一选择印证了行业共识:“慢”不是问题,“错”才是问题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