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彬:凌海辽西高跷传承人
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彬,就是凌海辽西高跷第七代传承人。张彬是谁?小白先认识三位一体的辽西高跷
很多新同学之一次搜索“张彬”,都在问:“他和跳高跷的到底有什么关系?”用一个比喻就能明白:如果把辽宁的秧歌大会比作一场热闹的电影,凌海辽西高跷就是它的3D特效,而张彬正是做特效那位总导演。
(图片来源 *** ,侵删)
- 身份:国家级非遗项目“辽西高跷”凌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 年龄:生于1976年,入行已28年,带过300多名学员
- 标签:高跷“跟头王”、凌海民间艺术团团长、辽宁卫视春晚常客
从“街头把戏”到非遗舞台:张彬的三次转身
之一次转身:从踩高跷的小孩到专业学徒
张彬的童年记忆里没有旋转木马,只有两米多高的大高跷。父亲张玉林是凌海南街“张班”第四代班主,十四岁那年,张彬在高跷队帮忙搬鼓,被父亲一句“你个子矮,踩个高的显眼”赶鸭子上架。之一次亮相摔了个大马趴,但现场叫好声让他上瘾,从此放学就往庙会跑。第二次转身:把“跑旱船”的唱段改造成摇滚味
传统高跷只有锣鼓伴奏,年轻人嫌土。2008年,张彬偷偷把电吉他塞进车队,现场演奏《海阔天空》,鼓点一换,踩桩的小伙子直接来了一记“后空翻720度”。老把式们集体 *** ,但张彬一句话怼回:“《红楼梦》里宝玉都听《寄生草》,艺术就得流动。”第三次转身:带高跷上云课堂
疫情之后,线下演出停摆,张彬把排练厅搬到抖音。每天晚上八点,他和徒弟们“云端倒立”,教网友绑跷、护膝,直播间更高在线一万三千人。辽宁省文化馆公开数据表明,2023年凌海地区报考高跷培训班的人数同比翻番,官方认证的“彬班学员”覆盖吉林、河北、内蒙古三省。辽西高跷到底“高”在哪?小白速成三问三答
Q1:和普通高跷有什么不同?A1:辽西高跷跷高一米六到两米,离地后人的重心几乎翻倍,演员必须学会“燕式前桥”才能保证不倒。
Q2:为啥要学“后空翻”这么危险?
A2:辽西高跷讲究“跷高一尺,跟头高一丈”。民间有谚:“不会翻的跷,就像没翻身的煎饼。”跟头越利落,“娘娘踩福”的桥段越能吸观众打赏。

(图片来源 *** ,侵删)
Q3:女生能玩吗?
A3:可以,但得先练“绑跷一字马”。张彬的弟子里,18岁的孙婷婷能连续做6个“倒踢紫金冠”,被央视《民歌中国》专题报道。
“踩跷入门”工具包:新人准备这三样就够了
- 跷杆
张彬改良后的碳纤维跷杆比传统杉木轻一斤,却可承重200斤。 *** 搜“辽西高跷-彬班订制”,认准金色激光logo即可。 - 护膝
迪卡侬29元的排球护膝够用,张彬亲测“比祖传毛皮护膝透气十倍”。 - 视频课
抖音账号“张彬辽西高跷”置顶三条教学,每天跟练15分钟,一周即可脱离墙面走三步。
亲身体验:我在凌海南街头踩了十分钟高跷
去年十月,我在锦州参加一个影像工作坊,张彬邀请我“上阵”。- 第1分钟:绑跷,我的小腿像被封印,膝盖抖成缝纫机。
- 第3分钟:被师父拎着腰带提到半空,耳边是唢呐的《大姑娘美》。我突然想起《水浒传》里“燕青打擂”,脚下竟生出一股“轻功”幻觉。
- 第10分钟:终于独立走了七步,观众给我鼓掌,我心率飙到180,那一刻理解了“非遗不仅是遗产,更是心跳”。
张彬未来三件事:让跷声传得更远
- 数字归档:与辽宁大学数字传媒学院合作,用激光扫描记录每一位传承人面部微表情,建立动态动作数据库。
- 校园巡讲:2025年计划走进东北100所中小学,“让每个孩子在毕业前上一次跷”。
- 赛博庙会:联合沈阳音乐学院,打造沉浸式高跷元宇宙,观众戴上VR就能“飞”到凌海南街的正月十五。
引用《诗经·大序》的句子:“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张彬把这份“手舞足蹈”架在两米高的木跷上,在辽宁的黑土地上写下一行行活着的诗。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