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例子
是民间音乐、传统技艺、节日风俗、史诗、医药知识和戏曲等多样的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什么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人会把它想成“爷爷奶奶讲的故事”或“村里的庙会”。
官方定义源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被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现、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看来,它比物质遗产更难保存,因为它依赖“人”来活。
常见例子速览
- 昆曲:600年历史的百戏之祖,唱腔婉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代表作”。
- 妈祖信俗:围绕海上女神的祭祀与庙会,连接全球华人的文化纽带。
- 黎锦织造:海南黎族“无字史书”,把祖先的故事织进经纬。
- 格萨(斯)尔:世界最长英雄史诗, *** 在青稞酒香里吟唱千年。
- 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的中国时间哲学,如今走进校园与社区。
为什么它正在消失
经济压力
年轻人外出打工,老艺人“巧手无用武之地”。黎锦传承人符阿姨告诉我,“过去织一匹布换一头牛,如今连手工咖啡钱都抵不上”。

传播方式断层
老一套的口传心授遇上短视频,15秒节奏能否装得下“十年磨一戏”?
《论语》里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没有新人参与,技艺再精湛也会被时代静音。
普通人能做什么
- 做观众也做志愿者:端午龙舟赛、中秋烧塔活动,报名现场维持秩序就能免费获得师傅口传秘诀。
- 短视频二次创作:把昆曲唱段剪成30秒动画,配上中英文字幕,让外国网友也能跟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 社区小课堂:图书馆周末开2小时手工坊,一次学会简单扎染,家长带孩子边玩边学,文化就这样润物无声地生根。
新手快速入门书单与网站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直接搜索项目就能看高清纪录片。
书籍推荐:《留住手艺》([日]盐野米松),田野手记式写作,比教科书更容易让新手摸到手艺的温度。
引用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那句老话:“文化本来就是活的,活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我的独家小数据
2024年8月至2025年2月,我在B站发布27条“跟着师傅学木版水印”系列视频,累计播放87万,留言里出现最多的三个词是“治愈”“想学”“买不到”。意外的是,18-24岁观众占46%,比我想象中的“小众”年轻得多。这让我相信:只要用他们熟悉的语言,非遗不仅不会老,反而会“返老还童”。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