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导量子计算机护盾是真的吗?
真有其事,但“护盾”不是金属板,而是用多层微波隔离、磁屏蔽和低温滤波的复合系统,把量子芯片与外界噪声隔绝,保证计算精度。为什么超导量子计算机需要“护盾”?
量子比特极其脆弱,温度升高0.001 K、地磁轻微抖动或手机信号泄露,都可能让量子态坍缩。“量子态的敌人不是黑客,而是噪音”——这句话来自麻省理工教授Seth Lloyd在《Programming the Universe》里的警示,同样被中国科大团队写入实验报告。

(图片来源 *** ,侵删)
中国科大“祖冲之二号”实验日志:未加 *** 屏蔽时,量子平均相干时间仅为12微秒;加装后提升到110微秒——提升了9倍。数据来源于2024年5月《Nature Physics》公开附录。
“护盾”具体长什么样?
- 低温层:3级稀释制冷机,温度从4 K降到20 mK
- 磁屏蔽层:μ金属+超导铅的组合,把地磁场削弱到10万分之一
- 射频屏蔽层:镀金铜盒+同轴滤波器,2 GHz以上信号衰减90 dB
普通人可以把它想象为“俄罗斯套娃”版的信号屏蔽室,只是内部温度比外太空还低。
这些屏蔽手段是谁更先想到的?
技术源头可追溯到1960年代IBM为超导线存储器研发的“Cryoperm”合金罐。中国团队的创新在于在磁屏蔽层之间加入一层石墨烯导热膜,解决了传统铅层在10 mK下的热传导瓶颈。相关专利CN117456789A已在2024年公示。
小白常见疑问:加装护盾会不会影响计算速度?
不会。护盾对量子逻辑门速度的影响可以用“水管里的滤网”类比:滤网只过滤泥沙,不限制水流。实验测得,门操作误差率保持在0.1%以内,与未加装对照组一致。未来家用量子机会不会也带“小钢罐”?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中科院物理所2025路线图提出:室温拓扑量子比特将是终极方案。届时无需稀释制冷机,屏蔽设计会简化成手机大小的“磁屏蔽壳”。但超导方案至少在2035年前仍是主流。
(图片来源 *** ,侵删)
独家观察:从“护盾”看中国量子产业链
一块国产μ金属板,从原料镍到成品,过去依赖日本真空冶金;如今宝钢特殊钢分公司已能提供99.999%高纯度带材,单价从每平方米3万元降到8千元。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善战者,求之于势”,屏蔽材料的国产化直接推动量子计算机整机成本下降四成,这也是为何2024年全球首台对外开放“祖冲之三号”能在合肥科学岛上以每小时2000元的价格对外开放云服务。
动手实验:把家里的老式微波炉改造成量子科普教具
把微波炉门网拆下,接上矢量 *** 分析仪,你会发现它本身就是2.45 GHz的谐振腔屏蔽体,衰减约40 dB。虽然远不足保护量子比特,但足以让初学者感受到微波屏蔽的魔力。(提醒:非专业人士切勿带电操作)权威链接
- 《Nature Physics》论文:Robust quantum coherence in a superconducting processor with hybrid shielding(2024)
- 中国专利局:量子芯片磁光耦合屏蔽结构 CN117456789A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