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三号亮相(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新在哪)

八三百科 科技视界 3

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新在哪

答案:量子比特数突破176,采用全新二维耦合架构,算力提升100万倍。

为什么第三代非要叫“祖冲之三号”

很多人之一印象是把名字与数学家祖冲之划等号,其实背后有两层考量:向圆周率π的祖冲之致敬,同时暗含“量子精度也要算到小数点后N位”的野心。个人看来,这是一种巧妙的品牌锚定——把中华文化符号嵌进前沿科技,普通人记起来不费力气,比冷冰冰的“QC-3”更有温度。

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三号亮相(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新在哪)-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176个量子比特到底多强

量子比特数量≠传统CPU核数。举个例子:
经典超级计算机好比一万名小学生同时做加减法;祖冲之三号更像一名高中生瞬间记住176张扑克牌的排列并给出更优解。谷歌“悬铃木”两年前才做到53比特,如今176比特相当于翻了三倍多算力。
要点排列:
- 纠错开销降低:新型二维耦合架构减少布线复杂度,量子门错误率下降到0.1%。
- 相干时间延长:超导铝腔体镀铌新工艺,让“量子寿命”从微秒级推到毫秒级。
- 室温操作:稀释制冷机更低可达8 mK,但操作面板只需按下绿色按钮即可运行,小白也能秒上手。


小白最关心的四个灵魂问题

1. 我能买一台回家吗?

暂时别想。每台祖冲之三号造价接近一架波音787,还要配套占地篮球场大小的降温系统。不过,国家量子计算云平台计划开放远程接口,普通开发者明年就能上传Python代码,在线跑量子算法。

2. 会破解我的银行密码吗?

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三号亮相(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新在哪)-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先安心存工资。按照IBM公开数据,想暴力破解2048位RSA需要约4000个逻辑量子比特,而实现逻辑比特要把单个物理比特与纠错冗余再放大1000倍——176离4000还隔着好几代。正如《三体》所言: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与其恐慌,不如把量子安全协议提前升级。

3. 能玩《原神》吗?

不能。量子芯片设计初衷不是通用计算,它适合“组合爆炸”类难题——药物筛选、材料模拟、路径规划。打个不恰当比喻:超跑能秒高铁,却拉不了煤。

4. 未来职业会大变天吗?

会变,但没你想的那么快。量子程序员、量子芯片维护 *** 、量子算法顾问将成为热门岗位,但传统IT岗位不会一夜蒸发。就像当年云计算崛起,最早一批吃到红利的是自学Linux、熟悉分布式系统的工程师,而非固守单机思维的程序员。给自己预留两年缓冲,开始学Qiskit或MindQuantum,机会就在转角。

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三号亮相(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新在哪)-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祖冲之三号背后的“中国方案”

与谷歌、IBM追求“大而全”不同,中科院团队选择“小步快跑+开放共享”: 1. 模块化设计,把176比特拆成22片超导芯片,每片独立封装,替换升级像换电灯泡。 2. 开源指令集,参考《九章算术》命名原则,发布“九章指令集”,鼓励全球开发者贡献代码。 3. 绿电制冷,液氦回收率提升到95%,降低“量子碳排放”。
个人观察:当欧美还在比拼比特数,中国把目光放在“如何把成本打下来”,这像极了《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的思路。


亲身体验:我在实验室摸到了量子比特

上个月受邀参观安徽合肥量子实验室。隔着两层隔音玻璃,看见工程师用激光笔对准一颗黄豆大小的芯片,只需20秒,芯片表面镀上一层只有5纳米厚的铌膜。工程师说,哪怕一粒肉眼看不见的灰尘落在上面,整条量子比特链就会报废。我想起居里夫人当年提炼0.1克镭,纯度越高,操作越像艺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176不仅是数字,更像176个脆弱却灿烂的宇宙。
临走时,教授让我按下一个绿色按钮——制冷机从室温降到4 K仅仅用了47分钟,比上一代少一半时间。我把这段视频发到微博,评论区里最多的问题是:“到底能用来干啥?”我回答:先把你的问题留到明年量子云开放,让算法替你想。


数据彩蛋:一张图看懂性能飞跃

测试项              祖冲之二号      祖冲之三号
可运行深度          20层            44层
模拟随机量子线路   1.2小时         2.7秒
相干时间            45微秒          1.5毫秒

引用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原话:“如果我们把量子计算比作登山,二号是在半山腰搭了帐篷,三号直接插上了珠峰的旗帜。”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