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三百科 文脉寻踪 2

为什么叫“官会响锣”?

项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之一次听到这个词的人,八成会误以为是某个官府敲锣的仪式。实际上,它的“官”是指老项城的行政地;“会”指民间聚集的庙会;而“响锣”则是成套的打击乐组合。合起来就是项城县(今项城市)官会镇一带流传的打击乐形式。

它到底响在哪里?

简单一句话:鼓点密、锣音亮,节奏像黄河的水,一波三折。当地有句老话:“一响鼓、三跳锣,七转八扣十八拨”,形象地描述了整套曲牌的层次。


百年前的“打班”是怎么练成的?

清末《项城县志》载,每逢丰收,村民就凑钱置办一挂七人乐班:

项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1. 鼓手——定音的灵魂,学三年才算入门
  2. 大锣——低音垫底,一声闷响如“龙翻身”
  3. 小锣——金属清亮,负责“点睛”
  4. 铙钹——高频穿插,制造“暴雨”效果
  5. 竹板——轻巧带节奏,类似说书里的花板
  6. 梆子——两根硬木相击,敲击心跳
  7. 唢呐——只吹“叫板”,不参与主旋律

七人围成半圆,鼓手站在C位,目视指挥。练习方式是先学声、再学手,最后才配器——也就是先把鼓点、锣点背得滚瓜烂熟,再学动作,之后才上真家伙。因为旧时乐器难买,打坏一次就心疼半年。


官会响锣的十大曲牌

外行看热闹,内行听曲牌。更具代表性的十首是:

  • 《开天门》——庙会开场必演,鼓点由低到高,象征“天门”缓缓打开。
  • 《打金枝》——取材唐传奇,锣声似贵妃步履,鼓声似龙辇滚动。
  • 《十样景》——一人独打十种节奏,被誉为“最难的艺考”曲目。
  • 《闹元宵》——民间灯节狂欢,鼓点快得像烟火。
  • 《三跌头》——忽快忽慢,三起三落,像黄河漩涡。
  • 《五鬼闹判》——取自钟馗捉鬼,节奏张狂,适合驱邪。
  • 《风搅雪》——高铙快钹,模仿暴风雪的呼啸。
  • 《倒卷帘》——鼓手反身打锣,背对观众,技巧满分。
  • 《步步高》——层层递进,庙会压轴,祈愿明年更好。
  • 《收台》——锣声渐息,鼓声远去,留下一声悠长的余韵。

我曾实地访到第五代传承人李大爷。他跟我说:“《开天门》一共三百四十六槌,一槌都少不得,不然老庙会不给你开饭。”


非遗之路:从庙会走上市民舞台

项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2008年,官会响锣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背后的推手,是一位在北京当过音响师的官会人韩建军。他把庙会里录的曲子做了降噪、平衡,再用多轨录音还原成七声道环绕。之一次把农村打击乐搬进了北京音乐厅,票价五十块,竟然售罄。

有人问:这样算“原生态”吗?我倒是觉得“活的文化”总比“死的标本”强。鲁迅在《门外文谈》里写过:“惟有活着的艺术才有真的生命。”只要音色、节奏、精神都在,形式换到哪里,根都没有断。


新手如何入门?——三个零门槛提示

问:没有基础、找不到老师怎么办?
自答:可以先用手机下载“节奏器”App,把《开天门》的前八拍调成八分音符=90,每天跟练五分钟,先让手形成肌肉记忆。

问:买不到乐器怎么办?
自答:把不锈钢锅盖当小锣,把塑料饭盒反扣当鼓面,筷子当鼓槌。音质虽差,但力度、位置的训练一点不差。

问:怎样判断自己是否“打对了”?
自答:用手机录音功能,回听重音是否在第1、第5拍,强弱对比是否符合鼓谱。只要这两处稳,整首不会散。


最新数据:短视频带火官会响锣

抖音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带#官会响锣#话题的视频播放量为2.1亿次,其中“十样景一人演奏”挑战贡献了6千万播放。最热门的账号@老锤叔把鼓点改成“电音版”,一周涨粉43万,证明“古曲+新拍”仍是流量密码。

河南省文旅厅2025年3月出台的《黄河非遗短视频扶持计划》提出:每条播放量超10万的传统音乐作品,官方一次性奖励5000元。等于给了民间艺人一份体面的“云端收入”。


下次去周口市,不妨拐个弯到官会镇,找个晒谷场蹲一会儿。当之一声锣敲下去,你会明白:真正的“非遗”不是展览柜里的老照片,而是鼓槌落下时震到你心脏的那一下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